马可金融怎么样(2021气候变化峰会内容)

2023-12-11 10:55:44 59 0

2021气候变化峰会内容?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为积极推动国家碳中和愿景和全球控温目标实现,凤凰卫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21年9月22日-24日主办2021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主题为“全球碳中和与中国担当”。联合主办本次峰会的有凤凰网、凤凰都市传媒、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英国以COP26联合国气候大会主席国身份参与。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处代表涂瑞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等七十多位嘉宾参与峰会,就全球碳中和、企业气候雄心、绿色金融、能源转型、绿色建筑以及低碳交通等话题进行分享和讨论,旨在集聚各方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为地方政府、企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过程中,提供战略规划、技术应用、成果展示、知识分享及国际交流等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

开幕致辞环节中,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首席创新官何大光首先表明,凤凰卫视将碳中和的理念在国际传播视为己任,未来,凤凰卫视将联合各个合作机构继续搭建更大的零碳使命交流平台。

随后,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指出,今天的峰会标志着气候行动的转变,未来要转向关注低碳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们应转变思维,珍视自然。全球各国都应行动起来,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则表示,“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应借鉴中国智慧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需同舟共济,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来面对危机,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共同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随后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徳也为2021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致辞,常启徳指出,中国的表态和中国的承诺是完全一致的,这些目标已经和中国十四五计划密切结合在一起。中国展现的强大政治意愿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带来新的启发。

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关注到了商业在气候行动中的核心作用,主张各国采取行动,加速绿色弹性经济体转型。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特使约翰·默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企业已成为“奔向零碳”联盟的重要成员,但是要实现气候行动目标,全球经济经济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应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奔向零碳”联盟,为格拉斯哥谈判及全球经济助力。

随后,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也为峰会致贺辞。他就如何在近期内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提出三点:第一,政府和商界领袖需要制定大胆的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第二,必须促进从煤炭和天然气到清洁能源的公平转型。第三,必须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快速平等的财政支持,以便其能够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

接下来,论坛进入“以‘双碳’目标下的国际合作路线探索”为主题的圆桌讨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指出,面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中国借鉴了欧盟的某些做法,要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碳达峰,腾出排放空间给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认为,转换煤电在一次能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也是能源转型中一个关键的议题。同时,她还指出,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凤凰卫视这样的媒体可以在呼吁公众一起加入到气候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表涂瑞和认为,联合国机构报告的全球环境治理的气候危机、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污染和废物这三大危机,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统筹、协同、推进三大危机的应对。他还指出解决的关键在于转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改变以往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英国驻华大使馆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主管韩杰提出,英国做了很多的努力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并且愿意分享经验、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她还指出,政府和企业、公众等都需做出努力来促进老百姓改变生活方式。

欧盟驻华代表团处长兼气候行动和环境参赞帅俊伟指出,欧盟的经济增长已和碳排放脱钩。他还认为中国也需要做出包括政策和政治意愿方面在内的选择,这样才能把这些政策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墨尔本大学教授、气候现实项目国际董事会成员唐·亨利建议,整个亚太地区需要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

接下来,峰会进入“探路中和——企业气候雄心CEO圆桌论坛”。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首先指出,气候变化会对各行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可能会产生关联。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作为企业家组成的环保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企业绿色转型方面,一定会积极参与,努力做出企业应该做的贡献。

随后,德勤中国气候变化服务主管合伙人谢安指出,德勤通过重构企业的运转方式做到逐步向低碳转型,在2020财年运营中实现了碳中和,计划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在未来,德勤还将和更多的研究机构合作,实现服务上的整合,最终实现对客户和产业的智慧赋能、专业报国。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也表示,气候变化对伊利集团的影响非常重要,要做具体实实在在的工作才能越来越绿色、越来越增长。11年里伊利累计节约107亿度电,推进18.55万亩可持续森林,未来将同战略伙伴兼济天下。

平安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朱育强在论坛中表示,平安银行根据研究和判断,决定在碳中和阶段整个金融领域投入的投融资规模要达100万亿人民币以上。平安将绿色金融当作产业发展,形成了整体一把手和自上而下的整体定调,将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和全牌照两大特色优势,辅以国际经验,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争取实现绿色金融的弯道超车。

远景能源全球副总裁徐刚则表示,面对这样一个系统性的危机,最可怕的就是忽视和拖延,如果中国或者世界能够更早地向零碳坚定地转型,就会更早地在绿色这个产业中占据引领潮流。

接下来,朗诗控股集团董事长田明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要求中国房地产业走节能低碳道路,节能跟健康、舒适是一致的。节能就是低碳,中国化石能源占的比重还是非常高的。中国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低碳减排的任务非常重,道路还很远,任重道远。

随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发布了《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

马军指出《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使得大家第一次可以在地图上用可视化的方式了解每个省重点的城市碳排放的相关数据。同时,基于这些数据,也在开展省一级、市一级等的相关的指数评价,特别是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的指数评价。

随后,凤凰卫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举行战略签约仪式。

晚上,2021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颁布“碳中和行动者”大奖,12个企业获奖。名单如下:

碳中和行动者——年度卓越气候雄心大奖(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相关):德勤中国、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碳中和行动者——年度气候创行者奖:北京华航盛世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火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大贤风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杭州协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碳中和行动者——年度行动突破奖: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朗诗控股集团、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李梦跟李京龙关系?

是同姓氏艺人的关系。

虽然中国女篮的关注度远不如中国男篮,但是在2019年中国女篮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东京奥运会,其中25岁的李梦撑起了女篮半边天,也被球迷们称为“女版詹姆斯”。16岁进入国家队的李梦就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令很多球迷为之敬佩。李梦的球技也是有目共睹的。 李梦被称为女版詹姆斯 在去年的比赛上,每一位女篮姑娘都展现了自己的实力,不断地向胜利冲刺。而在资格赛上,大将李梦拿下了16分3.3篮板4助攻,直接带领中国女篮成为B组的MVP。除此之外,邵婷、韩勋和李月汝等球员也在赛场上有着精彩的表现,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 在很多球迷们的印象中李梦在赛场上进步神速,篮球技术逐渐稳定。自从16岁进入国家队之后,李梦的状态。

马可波罗一共去了多少国家?

马可波罗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他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曾经到过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并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向欧洲人介绍了东方的风土人情。

马可波罗的游历路线大致如下:

1271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叔从威尼斯出发,经过地中海、黑海、里海等水路,到达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国家。

1273年,马可波罗从伊朗的霍尔木兹港出发,穿越了阿富汗、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斯坦等地,到达了中国西北部的新疆。

1274年,马可波罗从新疆出发,经过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到达了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1275年,马可波罗在大都见到了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并受到了他的赏识和信任。他开始在元朝担任使节和官员,替忽必烈执行各种任务和差事。

1276年至1280年,马可波罗先后去过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参与了元朝对南宋的征战,并见证了南宋的灭亡。

1281年至1284年,马可波罗去过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并在扬州担任过总管三年。

1285年至1287年,马可波罗去过福建、广东等地,并参与了元朝对缅甸和安南(今越南)的战争。

1288年至1291年,马可波罗随从元朝的使团护送一位公主前往波斯结婚,并途经了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

1292年至1295年,马可波罗从波斯返回欧洲,经过土耳其、叙利亚等地,最终回到了威尼斯。

综上所述,马可波罗一共去过至少20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包括中国、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波斯(今伊朗)、叙利亚等。他的游历历时24年,跨越了近两万公里,是当时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2],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塘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3]。

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第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干道五年定为三年一界,每界发行一千万贯,以旧换新。

会子危机

会子第一界会子的发行额仅三百万贯。到干道四年仅七年的时间,发行额增加到七百万贯。之后固定在一千万贯。尽管会子的加印与隆兴北伐有关,但是由于作为本位的金属货币没有相应追加,币值增长指数已经达到300%以上。到理宗淳佑六年,会子发行额增加六十五倍。会子虽与铜钱可自由兑换,但由于会子不断贬值,两者汇率也急遽走低。宁宗宣布十一、十二、十三界会子同时流通后,会子之多犹如决堤之水,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出现了会子挤兑铜钱的现象。嘉定二年,会子换界。政府规定新旧会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兑换,同时严禁不按比例兑换会子,否则抄家,并鼓励打小报告互相揭发。这无异于宣布会子已经信用破产。但是这依然没能阻止拒收会子的风潮,会子也进一步贬值。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社会无论中下层都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政府发还抄没的家产,并筹措一千四百万贯来回收旧会子。嘉定五年后危机才渐渐平息。从此之后,会子换界已无法正常进行。政府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就会以滥印钞票饮鸩止渴。理宗亲政后,由于十六及十七界会子数量巨大,险些再度造成通货膨胀。端平入洛之后,会子与铜钱的汇率从端平初年暴跌廿五个百分点。十八界会子发行量更加大。米价涨到每斗三贯四百文,是孝宗年间的十一倍。淳佑七年,理宗颁诏,十七、十八界会子永远使用。希望借此来抑制物价上涨。但是两百文的十八界会子却连一双草鞋都买不到,会子已与废纸无异。景定五年,贾似道规定十七界会子须在一月之内全部换成十八界会子,并将会子改为“金银见钱关子”,宣布关子与会子的兑换比例为一比三。结果通货膨胀更恶性发作。

海外贸易

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先后在广州、临安府(杭州)、庆元府(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板桥镇、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平江府(苏州)、温州、江阴军(今江阴)、嘉兴府(秀州)澉浦镇(今海盐)和嘉兴府(秀州)上海镇(今上海市区)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4]其中以广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而各个外贸港口还在城市立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还专门制定了蕃商犯罪决罚条。现在广州和泉州城内仍然有许多藩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5]。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6]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从北宋皇佑(1049年—1054年)的53万贯,治平( 1064年—1067年)63万贯, 到了南宋绍兴( 1131年—1162年)已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的繁荣起重要作用。

南宋时期,宋朝在与金和大理的交界处设立榷场来互通有无。宋朝出口药材、茶叶、棉花、犀角、象牙等,进口北珠、人参、毛皮、马匹等货物。民间也有大量的走私贸易。由于宋朝铜钱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东南亚和西亚,而当时的朝鲜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货,改用宋钱。

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是哪个?

在现在的世界高速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但是如果要选一个综合性的强国来作为代表的话,的确是有点让人伤脑袋。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尤其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文化的软实力来表现。纵观历史五千多年称为最强大的国家也不多见。然而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国家可以号称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很多人都猜到了,这个国家就是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的强大不是吹出来的,是血与火的战争中打出来的。在蒙古帝国最昌盛的时候,军队所指,所向披靡。尤其是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称为大汗,统领蒙古族。这个时期的蒙古帝国已经独战群雄。由其是第一次西征时期,强大的西辽帝国和花拉子模帝国被蒙古帝国摧枯拉朽般的征服,整个西方都含颤不已,然而这对蒙古帝国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试刀石。

在此之后,蒙古度过又开始对疆域临近的金国和西夏王朝开始出兵,这个时期更是显示出了蒙古帝国军队不可阻挡。蒙古帝国和金国一战,以十万部队对战四十万队伍,整个野狐岭到处都是金国将士的尸体,这个时期的蒙古帝国简直是战无不胜。

伴随着金国统治者败退逃亡之后,蒙古帝国和西夏王朝的战争又开始打响。这一次更把蒙古军队衬托的不可战胜,因为哪怕到了今天,对于党项这个民族我们都见不到了,这都源于蒙古和西夏战争的残酷。

在成吉思汗统治期间蒙古帝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在蒙古其它可汗在位期间同样也是叱咤风云。蒙古帝国的长子西政发生在窝阔台大汗在位时期,这一次战士的主力都是黄金家族的长子,这种磨练在任何一个帝国都是不能见到的。在拔都的领导下,蒙古帝国开始随意践踏欧洲大陆,期间哪怕是号称“战斗民族”的沙俄甚至号称欧洲最强大的“十万骑兵”,在蒙古帝国面前简直不堪一击,随后倒在蒙古帝国的马蹄之下。

我们在看看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那就更让人恐惧其强大实力。号称强大无比的阿拉伯帝国,面对旭烈兀率领的蒙古部队,正面战争瞬间溃败,甚至阿拉伯末代哈里发(继承人)被蒙古军队包裹在毛毯里用马蹄践踏而死。击溃了阿拉伯帝国之后,蒙古军队开始兵分两路,一部分发兵去希腊半岛一部分去攻打西纳半岛。然而很可惜这个时期蒙古大汗遗憾离世,导致西征统帅旭烈兀不得不回蒙古帝国,停止了西政的进程。

蒙古的三次西征都打出了蒙古帝国的威名,也显示出了蒙古帝国的强大。然而蒙古帝国最让人佩服之处在于一个国家可以运用强大武力来统治国家一百多年。这个统治方式在我国历史上是很难想象的,尤其是秦国二世暴虐出名,然而最终很快灭亡。隋朝统治也是运用武力压榨,最终也很快灭亡。所以元朝能运用武力统治国家一百多年,足以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军事昌盛到什么地步。

也许现在有很多人就会说,近代历史中日不落帝国和现在的美帝国强大的实力不下于蒙古帝国。不过根据蒙古帝国对后世的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来说,很显然蒙古帝国是更强大的存在。

蒙古帝国最昌盛的时期占领了全世界(除却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近一半的领土,统治者世界二分之一的人口。 这个记录哪怕强大的美帝国和日不落帝国都没有完成甚至超越,由此可推论蒙古帝国是全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