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几几年国际金融危机?
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几乎席卷全球,自此之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
从1900年至今共发生过哪几次经济危机?
从1900年至今共发生过4次经济危机。分别是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大崩溃,1987年黑色星期一,2008年金融危机。
(1)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2)1929年大崩溃: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3)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当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直线暴跌,造成了华尔街股市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4)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此次金融危机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堪比1929罗斯福执政时期的经济大崩溃。
世界的经济周期是怎样的?
伴随我国经济的逐步企稳改善,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进入“新周期”或是“新一 轮周期”,到底是“新周期”还是“旧周期”、库存周期还是朱格拉周期等的讨论愈加激烈。今天主要通过历史追溯等方法,为当下判断提供一些参考。
传统经济周期特征显著
特征明显的传统经济周期主要发生在重工业化时代,1995-2010 年间,我国经历了 5 轮传统经济周期,每轮周期平均时长 3 年左右。重工业化时代,我国经济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特征;2011 年后,伴随我国经济结构持续变化,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明显有所弱化,难以识别出周期性特征比较显著的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传统周期下,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关联紧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表现出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基建、地产是重要抓手。此外,经济过热往往导致政策调控开始,对应经济周期顶部;而经济过冷往往带来政策支持启动,对应经济周期的底部。 经济转型期,周期性特征弱化 我国在 2011 年前后进入经济转型阶段。转型是经济体发展的自然规律,人口结构趋于紧张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谋求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进入转型阶段后,我国经济增速从高增长区间向中低增长区间自然回落,传统工业经济逐渐趋于萎缩。 转型阶段,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意愿回落,周期特征明显弱化。进入转型 期后,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投资意愿显著回落,拖累经济持续走弱;同时,传 统板块对经济波动的边际影响也不断趋于弱化,使得经济周期性波动明显减弱。2011 年至 2016 年上半年,经济的周期特征弱化,主要表现为库存持续低位、补库力度弱于以往,2013-2016 的补库周期仅持续 11 个月、补库 9.6 个百分点。 转型下半场,周期与结构助力 不同于传统经济周期,转型背景下,经济总量指标回落同时,微观结构仍在持续改善。进入转型期后,我国总量经济指标持续走弱的同时,微观结构仍在持 续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来看,一方面,转型以来部分高耗能的过剩产能行业投资增速持续低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基建和部分服务 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平均水平,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出现趋势性抬升。出口结构来看,伴随经济持续转型升级,我国出口主导行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变;一般贸易取代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主要贸易加工方式,出口附加值实现快速提升。 2016 年下半年来,经济的改善兼具周期性与结构性特征,转型对利润的支持开始体现。转型过程中,传统行业对经济波动的贡献减弱;随着需求逐步企稳改善,转型对利润的支持开始体现,表现为利润相比增长的弹性明显高于往年。 转型进入下半场后,周期力量与结构优化将共同助力利润修复。库存表现来看,中上游传统行业库存行为受价格影响、波动较大;而中下游行业需求平稳改善、利润持续修复,补库行为在未来还将继续体现。除了库存周期外,随着企业报表的不断修复,设备更新周期也将在报表修复后逐步启动,并持续支撑经济。
98年的金融风暴是怎么引起的?
(一)内因
1.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益不佳。尽管危机前东亚各国宏观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财政收支平衡、温和的通货膨胀、强劲的经济增长等,但实际上过分乐观的预期导致了资本积累过度,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电子、汽车制造、家用电器、房地产等部门存在大量的生产力过剩,盈利能力明显减弱 。同时由于缺乏新的主导产业群引导,大量资金转向投机性强的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形成金融、房地产泡沫。宏观经济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下降。
2.“地产泡沫”破灭,银行呆坏账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一些银行甚至降低了向房地产业贷款的标准。据统计,泰国金融机构贷给房地产业的资金约占其贷款总额的50%,马来西亚占29%,印度尼西亚占20%,菲律宾占11%。而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商业建筑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银行的呆坏账因此增加。
3.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仅降低了人们对潜在外汇风险的防范意识,也增加了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央行不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运用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特别是在东南亚长期的快速增长中,国内外投资者普遍看好经济前景,大量资金投向一些热点行业。在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由于采取钉住制,央行的手脚被束缚,既不能改变货币供应量(国内信贷的变化被外汇储备相反方向的同等幅度变化所完全抵消),也不能改变利率(因为提高利率会使更多的资金流入本国,使过热的迹象有增无减)。特别值得指出,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之所以能经受住这次金融风暴的冲击,更能抗御国际投机者的恶意炒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大的大陆站在背后 。大陆明确表示要坚决支持香港政府保持港元稳定的努力,必要时甚至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针对港元的投机活动。大陆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人民币不贬值的对外承诺都是港元稳定的坚强后盾。
4.外债期限结构不合理。随着资本账户开放,东亚各国都形成了对国外银行的巨额外币债务,且偿债期特别短 。而大规模期限短的银行外币借贷对应的是对国内企业按本币计价的中长期债权,国内银行没有对巨额外债进行期限转换和外汇风险的规避。这是造成各国在危机爆发时耗尽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其中韩国的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外债偿付危机引起的 。
5.制度建设滞后。发生危机的亚洲国家都受到政府治理不力、投资保护不够、关联借贷盛行、破产法规不被严格执行以及会计准则不被严格遵守等问题的困扰或损害。“裙带资本主义”造成了市场的不透明。薄弱的制度建设与危机国家市场化进程不相协调。
(二)外因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是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的外因。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主要表现在:资金流动容易受市场预期和信心的变化而发生逆转;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巨额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捷地实现跨国界流动;国际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可动用的资金远大于中小金融市场可承受的规模,使得中小金融市场极易受到他们的狙击。
2021年金融危机什么时候来临?
这个说不准,主要看美国通货膨胀的情况,5月美国通货膨胀已经达到5%以上,如果继续上升,就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